2025年8月20日,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内,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海关官员们正围绕电子口岸系统展开热烈讨论。随着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103.5万条单证交换记录""21.4%的年度增速"——这场聚焦"单一窗口"建设的专项交流会,标志着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贸易数字化合作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中国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成石在开幕式上强调:"互联互通不是选择题,而是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必答题。"
作为区域贸易便利化的"数字桥梁",中国"单一窗口"系统已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实现深度对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口岸,当地报关员努尔詹通过中哈"单一窗口"互联系统,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过去需要2天的通关手续。"现在电子数据自动比对,错误率从12%降到0.8%。"他展示着手机上的实时通关状态。这种效率提升具有普遍性:2025年前7个月,中俄电子交换单证量同比增长37%,中吉农产品通关时间压缩至6小时以内。
这些成果源于中国"单一窗口"建设的持续升级。目前该系统已集成25大类、900余项服务功能,不仅与国内30个部门实现数据互通,更与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15个国家建立电子互联。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有俄罗斯木材的集装箱正通过"单一窗口"物流系统进行智能调度,码头操作部经理李伟介绍:"从船舶抵港到集疏运全程可视化,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8%。"
上合组织秘书处经济合作官员伊万诺夫在会议期间特别指出,中国经验对成员国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跨境贸易全链条效率提升40%以上。"据了解,本次会议通过的《青岛倡议》明确将推动成员国采用WCO(世界海关组织)数据标准,并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80%以上贸易单证的电子交换。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单一窗口"的普惠性更为显著。新疆霍尔果斯某进出口公司负责人马丽算了一笔账:通过中哈"单一窗口"的"提前申报"功能,公司每月节省滞箱费超5万元,货物周转率提升25%。目前中国"单一窗口"注册用户已达1100万家,日处理业务量2600万票,其中上合组织成员国业务占比从2018年的3%增长至2025年的17%。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与上合国家的实践为《贸易便利化协定》提供了最佳案例。随着会议宣布启动"数字丝绸之路-单一窗口"合作计划,一个覆盖2.5亿人口、年贸易额超1.5万亿美元的数字贸易网络正在加速成型。当各国代表在青岛港实地考察无人化通关系统时,这场关于效率与合作的对话,已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数字动能。